随着复工复产的有序推进,不少务工者为了生活远走他乡,而他们的孩子也再次成了留守儿童。如何去关注与呵护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维桥中心小学的老师们通过不间断、不缺位的关爱,让学校成了留守儿童身心的“安全岛”。
“家里孩子‘闹’脾气,不肯上学,请您来看看。”4月9日,维桥中心小学五一班班主任朱跃芳接到了学生家长的电话。孙仲伟今年12岁,父母常年在外务工,他一直跟着外公外婆生活。因为疫情的影响,今年反而是妈妈留家最长的一年,也是孙仲伟最开心的一年。前几天,妈妈和镇上许多人一样,再次外出务工,这让孙仲伟心情有些低落。但到了学校以后,他却把情绪隐藏了起来。“因为父母长期在外务工,所以他们比较懂事。”朱跃芳觉得,有些时候,这些孩子懂事得让人心疼。
维桥中心小学距离县城约12公里,有757名学生,其中有97名留守儿童,他们中有的是孤儿,有的是单亲,一般由爷爷奶奶或者其他长辈看管。2月份以来,学校一直密切关注着每一个家庭,党员教师主动把自己闲置的手机捐给因缺乏终端而无法进行线上学习的学生,保证他们和其他同学一起完成线上学习。除了常规的线上教学、防疫宣传以外,还采取电话视频沟通、实地走访等措施,及时掌握孩子父母外出务工的时间,了解孩子们的学习、生活情况,并适时开展心理健康辅导。“我知道爸爸妈妈在外面赚钱是为了让我拥有更好的生活。”对于父母的外出务工,孩子们既不舍也理解。
在下午4点30分放学后,孙仲伟和自己的好朋友陆子豪来到学校的“随园夜话”乡村儿童成长营,这里是他们留守儿童的快乐基地。陆子豪的父亲也是常年在外务工,相同的家庭背景让这对小伙伴有着不少的共同话题。
“随园夜话”乡村儿童成长营定位为乡村儿童的补偿教育。学校聘请了南京师范大学德育专家齐学红教授作为孩子们的成长顾问。在成长过程中,老师给予孩子们思想品德、心理健康及行为习惯等方面正确的引导与教育。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也让留守儿童向老师敞开了心扉,把老师当成和父母一样的亲人。
“留守儿童问题是一个需要长期面对的问题,孩子们渴望得到父母的呵护,享受家庭的温暖和长辈的教诲。”该小学校长程福红希望能为孩子们的成长多做一些,让他们的生活有梦和阳光,快乐成长。
笔者感悟:儿童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关注儿童成长就是关心国家的未来发展。在维桥中心小学,我们看到了人民教师对于留守儿童的爱与坚守,也看到留守儿童对父母的思念与理解。我们希望家庭、学校、社会三方的教育资源能够有机整合,让每一个留守儿童的身心都能够全面健康发展,在欢乐、阳光、自信的氛围中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