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来家教标记: 责任•立德•正己 柳宏为
发布日期:2016-12-14  【关闭

       周恩来继承传统家庭教育"家国一体"的优良传统,自觉履行家庭教育的责任。中国古代社会"家国同构、政教合一"的政治模式,决定了"修身齐家"在"治国平天下"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周恩来继承这个传统理念中的文化基因,摒弃其"家庭本位"、"功利倾向"的弊端,赋予全新的时代内容。周恩来强调家庭教育的极端重要性,不只是为了读书入仕、荣宗耀祖,振兴已经没落的封建官僚家庭,而是把它与"中华崛起"、"腾飞于世界"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与满清朝代八旗子弟后代变"色"、天下被丢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因此,周恩来对履行家庭教育责任有着高度的自觉,虽没有亲生子女,但对周氏子侄和收养的烈士遗孤给予了极大关心,提出了严厉要求。作为一国总理,周恩来日理万机,但还是千方百计挤出时间,与邓颖超同志一起,或与后辈相处交流,召开家庭会议,讲家史,讲"过五关",树家风,立家规,或通过书信、电话等加强与不在身边的后辈沟通,不时地关心他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周恩来对后辈教育活动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渗透着强烈的使命感,是责任意识的传递和释放。
       周恩来继承传统家庭教育德教为先的优良传统,把立德树人放在家庭教育的首位,把培养"新中国健全的公民"、"社会主义新一代"作为家庭教育的首要任务和最终目的。他反复教育侄辈"个人发展意愿要服从社会需求",使自己成为一名普通劳动者,为社会作出贡献;他常常叮嘱侄辈"要否定封建的亲属关系,要不靠关系自奋起,做人生的开拓者"。周恩来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他支持和鼓励侄儿保庆加入人民公社、国盛当工人、秉和与侄女秉建分别去陕北和内蒙古插队、尔翠参军;说服大学毕业留京工作的尔辉回淮安当一名普通教师;阻止内蒙古自治区提拔秉建当干部,如此等等,足以说明周恩来在教育后辈立德做人问题上的深思熟虑和博大胸怀!
需要指出的是,周恩来在对后辈品德修养的教育中,彻底摒弃了传统教育"家长主义"的专制色彩,不搞"我说你听","唯我是从",而是充分发扬民主,平等互动,通过谈心、聊天,循循善诱,让后辈心悦诚服地选择正确的人生之路。这是周恩来家庭教育观比传统教育进步的显著标志。
       周恩来继承身教示范的优良传统,订立破除特殊化的严厉家规。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儒家十分重视个人人格的培养与塑造,并通过个人人格来影响他人,给后辈起到榜样的示范作用。周恩来继承和弘扬了这个优良传统,订立了十条破除特殊化的严厉家规,他要求后辈比普通人更守规矩。诚如侄儿保章在回忆中所说:"当兵、读大学、留北京、解决夫妻分居等问题,在‘周家’是‘禁区’。比如大家都在‘排队’,周家的后代不许‘插队’,甚至要为其他人‘让队’"。周恩来的十条家规,是对公平正义的自觉维护。当然,伴随着周恩来对后辈教育严苛的一面,还有他对后辈的舐犊之情和赤诚的关心。应该说,慈严相济、教爱合一的教育原则使周恩来在家庭教育实践中升华了自己的高尚人格,他没有留下遗言,更没有留下遗产,但他身教示范所彰显的伟大人格。却穿越时空,留给我们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