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慎做“中国式父母” 蒋建飞
发布日期:2016-12-16  【关闭

 

       据报载,有位母亲为她的儿子伤透了心,不得不去请教心理专家。
       专家问:"孩子第一次系鞋带打了个死结,你是不是从此不再给他买系鞋带的鞋子?"母亲点点头。专家又问:"孩子第一次自己刷碗的时候溅了一身水,你是不是从此不许他走近洗碗池?"母亲又点点头。专家接着说:"孩子第一次自己动手整理床铺,用了很长时间,并且弄得歪歪扭扭,你是不是不耐烦地把孩子推到一边,替他重新整理?"母亲惊愕地看了他一眼。专家严肃地说:"你们把所有的事都替孩子做好了,所以,孩子就不会做所有的事了。"
       当代社会,"中国式父母"总希望把无限的爱都倾注到孩子的身上,特别是越来越多的独生子女家庭,对孩子的关爱已然到了无微不至、无以复加的程度。无怪乎,有人说"中国式父母"都是贱骨头!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一切都让给孩子,牺牲一切,甚至牺牲自己的幸福,这是父母所能给予孩子最可怕的礼物。""中国式父母"最可怕的恰恰就是:常常以爱之名,做一件与爱完全没有关系的事情,甚至在害孩子。
       每学期的家长会上,总会有家长抱怨,孩子衣服从来就没有自己洗过,吃完饭就把饭碗推到一边,玩过的玩具随手就扔,被子要让父母代叠,父母病了从来不知道关心等等。每当此时,总让我和同事哑然失笑!
       静下心来,我们当扪心自问:孩子们就这样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养尊处优的生活,本该他们自己做的事情全都由家长代劳了,只知索取,不懂付出,哪里会有责任之心感恩之心?长此以往,他们长大成人之后,我们又怎能期待他们感恩父母回报社会呢?培育好孩子,让我们从慎做"中国式父母"开始吧!
       孩子在幼儿时期所表现出的一些自主的意愿,如吃饭不让大人喂、鞋子要自己穿等等,其实就是责任心的萌芽。家长这时要注意给孩子以积极的引导,不要因为怕孩子不会吃、不会穿而随意剥夺孩子为自己承担责任的机会。孩子稍大些,做完作业后让他自己整理书桌,吃完饭后嘱其帮着收拾一下碗筷,家里的地面脏了拿拖把去给擦干净,所谓"勿以善小而不为"。我们千万不能等到孩子长大以后的某一天,突然要求孩子要对自己的事情负起责任来,到那时孩子一定会觉得很茫然,无所适从,无从做起。
       孩子一般喜欢模仿,而父母又是孩子身边接触最多的人。父母的言行举止对孩子的影响是深远和巨大的。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有的家长为了自己的逍遥自在,把孩子交给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抚养,一两个礼拜才与孩子见上一面;有的家长不孝敬自己的父母,孩子的爷爷奶奶生病住院了,也不在医院看护,依旧与牌友在一起豪赌;有的家长缺少爱心,一遇到捐款、献血等就退避三舍,寻找种种借口为自己开脱……父母平日的作为,孩子看在眼里、记在心上,长期的耳濡目染,不由得孩子不受影响,不由得孩子不去效仿。所以说,父母只有在生活中严以律己,给孩子做好表率,才能更好地影响和教育孩子。
       班集体是孩子发育成长的重要场所,家长要不断增强孩子的班级主人翁意识和集体责任感,积极鼓励孩子提升其在班集体的主体地位,让孩子积极地参与到班级管理的方方面面。平时,在和孩子的沟通交流中,要让孩子明白:班里的一些事情,无论与自己是否直接有关,都可以发表自己的个人意见,要学会为班级担当,鼓励孩子帮着班里出谋划策,提出好建议、好想法。一旦孩子被老师和同学选为班干、学干,家长要对其积极予以表扬和鼓励,切忌消极对待,甚或打消其积极性;孩子在处理班级事务、参与班级管理中遇到了棘手的问题时,家长还可以帮着献计献策,鼓励孩子鼓足勇气,想方设法进行解决;孩子的班级同学遇有学习、生活困难,家长要鼓励孩子主动伸出援助之手,让其懂得"赠人玫瑰,手留余香"的道理。这样,久而久之,孩子一定会从自己的班级经历中获益匪浅。
       家长还应当要求孩子勇于对自己的言行负责,不论孩子有什么样的过失,只要他具备承担责任的能力,就要让他去勇敢地面对,就不能让他逃避和推卸,更不能由大人越俎代庖。比如,孩子在学校损坏了同学的文具,作为家长就应要求孩子自己去帮人修理或照价赔偿;孩子一时冲动打伤了人家,家长就应要求孩子自己去登门道歉;孩子早晨磨磨蹭蹭上学要迟到了,家长也不用心急火燎地送他,让孩子自己去面对老师的批评好了;孩子在学校上体育课忘了穿运动鞋,他打电话央求你给他送去,这时家长就可以拒绝孩子的要求,让他去挨老师的批评好了。孩子尝到了苦头之后就会多长点记性。
(作者通联:淮安市石塔湖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