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社会,多是独生子女的孩子们,往往养成以自我为中心,唯我独尊的性格。而"礼让"这个词,被提及的次数越来越少了。2014年1月,江苏省文明委下发了《关于在全省开展未成年人文明礼仪养成教育的意见》和《江苏省未成年人基本文明礼仪规范(试行)》两个文件。现如今全省各级各类学校都在深入开展"八礼四仪"教育活动,号召学生们从小做一个讲文明懂礼仪的人。培养孩子做个文明人,标准有很多,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要学会"礼让"。我们先得让孩子从"礼让"学起,循序渐进地让孩子学礼仪、知礼仪、行礼仪。
一、营造礼让的家庭氛围
家庭中形成一种礼让、和谐的氛围,对孩子的成长十分重要。要让孩子懂得礼让,就要把他置身于一个充满礼貌、谦让、和谐气氛的家庭里。在这样的家庭中,孩子耳濡目染的是尊老爱幼、文明礼貌、恭敬谦让的言行,自然会养成礼让的习惯。相反,家庭成员之间,特别是父母之间经常吵架、互不相让,对孩子的不良影响也最大。在火药味极浓的环境中,孩子不仅不会懂得礼让,而且会对家庭产生厌倦情绪,使性格变得孤僻。同时,家长对待客人的态度和言行也会对孩子产生影响,对待客人一视同仁,孩子也会有所察觉,千万不要给孩子造成"王小二开饭店,量人兑汤"的感觉。
二、培养孩子礼让的习惯
礼让教育需要耐心、持久的努力,要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渐渐养成礼让的习惯。例如,对食品和玩具,只要它们有大小、好差之别或颜色不同,孩子们便往往你抢我夺、互不相让。遇到这种情况,家长不宜大声训斥,也不要靠命令来解决问题。如果你这样问:"你们说说,这大的应该给谁?"这时,争夺的双方便会不好意思起来。如果一方让了,你不妨问问另一方:"把大的让给你,好不好?"这样一来,双方往往会互相谦让;即使被问的孩子不作回答,他也必将受到良好的影响。有时,孩子的"礼让"是为了获取家长的称赞,并非心甘情愿,家长不在跟前,又会"旧病复发"。遇到这种情况,不可对孩子讽刺、挖苦,可以换一种教育方法,比如在桌子上放两个大小不一的苹果,对孩子说"等我走了,你们再吃,一会儿我会来看看谁吃了小的。"这样做的结果是孩子们都会争小的苹果吃。倘若如此,家长应不失时机地予以表扬,巩固孩子们的良性认知。
三、学会与同伴友好相处
家里来了小客人,会给孩子带来乐趣。他们在一起玩耍、游戏,难免会产生矛盾和纠纷。这时,家长要引导孩子以主人的姿态对待小客人,做到谦让和礼貌,要热情地招待和照顾小客人,有食物让小客人先吃,有玩具让小客人先玩,有漫画书请小客人先看。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进入幼儿园、小学后,会接触到更多的小伙伴。做家长的要注意叮嘱孩子谦让地与小伙伴相处。遇到利益不要去争、去抢。有时由于谦让,或许使孩子感到吃亏和委屈,但从大局着眼,为孩子的长远着想,坚持谦让礼貌地待人处事还是利大于弊的。
(作者通联:盱眙县盱城镇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