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孩子间的“比较” 刘巨祥
发布日期:2016-12-16  【关闭

       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人们的交往更加频繁,人与人之间的攀比机会也越来越多,攀比的面也越来越广泛。在不考虑自己的实际情况下,只是凭一时的冲动或是受某种外力的影响与他人盲目攀比是消极的。而在有明确的教育目标的和要求的指引下,以知识、能力和品德为比的主要内容;以促进滋生问题的改善和促进自身精神的成长为主要目的,这类攀比是积极的。别看孩子们年龄小,他们在这方面的感知非常敏锐。如果不接纳孩子的这些情绪,不及时引导孩子调整自己的心态,这些不良情绪将会在孩子内心深处生根发芽。作为家长,我们应该如何应对呢?
       首先,我们需要因势利导,把爱比较的心理转化为孩子的成长动力。爱比较的孩子一般都争强好胜,容易出现"怕输"的心态。作为家长,我们可以抓住孩子的这个心理特征,尽量利用孩子这种上进心和竞争意识,去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让孩子心平气和地跟别人进行竞争,培养"胜不骄,败不馁"的积极心态。如果每个孩子都具备这样的阳光心态和竞争意识,那么孩子就容易找到前进的方向和动力,而不是陷入只比较而不行动的自卑情绪中。
       其次,我们需要引导孩子接纳自己的缺点,学会欣赏别人。"三人行,必有我师。"每一个人,无论多么优秀,都有不及别人的地方;无论多么不显眼,都有别人可学习的长处。作为家长,一定要健康地引导孩子的比较心理。当我们发现自己的孩子爱比较时,我们需要引导孩子接纳自己的缺点,并且欣赏自己的优点,同时也要引导孩子学会欣赏别人的优点,并告诉孩子每个人都是有不足的。而不要处处都拿自己的长处跟别人比较,更不要蔑视别人比自己突出的地方。我们还要引导孩子善于学习别人的长处,把别人做得好的一面吸收过来,弥补自己的不足之处,真正做到扬长避短。
       第三,我们不要轻易拿自己的孩子跟别人进行比较。不排除部分孩子喜欢跟别人比较,就是从父母那里学来的。有些家长,只要自己的孩子稍微不如大人的意,一个"别人家的孩子",就总会挂在他们的嘴上,不经意间就脱口而出。这样,"别人家的孩子"阴影总是永远刻在孩子的心里,无论如何都挥之不去。"别人家的孩子"在父母的眼中总是那么完美,即便不是那么完美,也总能从他身上找到自己孩子所没有的优点。他总是在自己孩子调皮捣蛋的时候适时出现,总是在父母互相攀比炫耀的时候准时现身。
       所以,很多小朋友从小就一直有个邻居家的或者是亲戚朋友家的"好孩子"与自己做伴。他们相当优秀和乖巧,并且总是可望而不可即。在这样的阴影笼罩下,很多小朋友常常自惭形秽,有的甚至破罐子破摔。家长的出发点可能是很好的,希望能够激励孩子奋起直追,我们还不惜把每个人的优点都提炼出来放在孩子面前,让他们跟自己身上的缺点进行比较,跟自己做得不好的地方进行比较。古人说"知耻而后勇",很多家长大概也是希望孩子能够通过比较,认识自己的不足,从而努力改变,做得更好。可惜的是,大多数时候,这往往是家长的一厢情愿。我们看到的更多结果是,孩子对自己的评价越来越低,或者质疑父母对自己的爱,甚至会反抗父母的一切安排。
       我们在比较孩子之前,首先需要认清自己的差距。我们往往只看到自己的孩子与别人的孩子之间的差别,却看不到自己和别的家长之间的差距。孩子之间或许差别并不是很大,但家长之间的的确确是有差距的。这些差距往往并不是体现在学历和知识上,而是体现在教育观念和教育智慧上。
(作者单位:盱眙县鲍集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