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前我在新东方家庭教育论坛,曾做过一次讲演。那次讲演的题目叫《教育从家庭开始》。其中有些观点,最近我又做了一些修正。尤其是对家庭教育的认识,我想从四个方面来谈家庭教育为什么很重要?
第一个方面,家庭是人生最重要的场所。人生实际上,是从家庭开始的。人的一生,一般就生活在四个地方。第一个地方,在母亲的子宫里,因为在那个时候你已经有生命。你通过母亲的身体去感受外部的世界。外部世界的声音,外部世界的各种各样的信息,通过母亲进入了我们的生命之中,这就是中国古代为什么强调胎教,这次还专门有专家就胎教发表讲演。子宫是人生的第一个重要的场所。人生第二个重要的场所,就是家庭,离开母亲的子宫来到这个世界,你就进入了家庭。我们说人生的第一声啼哭,就是孩子的第一篇庄严的独立宣言。他来到了这个世界,他来到了属于他的一个家。这个时候,他和外部世界的交流,实际上是依托父亲母亲和家庭成员来进行的。事实上家庭是他认识世界的一个重要的中介。因为这个时候尤其是人生的早期,他还不能独立地行走,他还不能独立地生活,他更要依托家庭。这个时候的父母亲对孩子的成长就具有非常关键的作用。他们带给孩子什么,往往就决定孩子会成为什么。第三个场所,就是教室。上学以后,他进入学校,也就进入了教室。过去在很多教科书里,没有把教室作为一个很重要的社会学现象来进行观察。实际上,孩子在教室里面,生活幸福不幸福,在教室里面有没有良好的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对他的成长非常关键。第四个场所是职场。他离开了学校以后,就开始工作。他在哪个单位工作,那个单位的工作氛围,那个单位的人际关系,那个单位的管理模式,都会对他产生非常深刻的影响。这四个场所里面,最长久、最重要的场所,还是家庭。为什么?因为家庭在这四个阶段同时都存在。这四个阶段与家庭都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子宫都不用说,因为母亲本身生活在家庭之中,他每天在学校的时间,一般也就是八个小时,或者稍微再多一点,或者少一些,大部分时间他还是要回到家里。职场也是如此,你每天下班,还得回到家里。所以,家庭是我们人生的一个重要的港湾,也是一个最温馨的港湾。你有了烦恼,如果有一个温馨的家庭,回到家,烦恼就能化解;你有了快乐,那么回到家里,你就和家人一起分享,你就会更加快乐和幸福。所以家庭对人生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场所,可以说是一个最重要的场所。人生从家庭出发,人生还要回到家庭,所以我觉得家庭是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问题。我们对它的研究还非常不够。这是我想说的第一个观点,就是家庭是人生最重要的一个场所,是人生最温馨的港湾。
第二个问题,童年是人生最神奇的阶段。我在很多场合经常会听到一句话:童年的秘密,远远没有被发现。在我们人类的历史上,相当相当长的阶段,没有把儿童当做人看。你看我们的历史书里面,有写儿童了吗,很少很少。我们都是宏大叙事理念,儿童从来都是缺位的。从文艺复兴以后,开始看到儿童,开始把儿童当做人看,开始尊重儿童,特别是有了联合国的《儿童宪章》以后,我们不得不把儿童当做一个独立的人,尊重他的人格。但是我这里说,有了《儿童宪章》,我们就真的把儿童当做人了吗?事实上,刚刚我们提到的一些案例,都说明我们并没有把儿童作为儿童来看。童年,对人类来说,到底意味着什么,我们并不清楚。我们做心理学的,都认为人的大脑,目前叫一个BlackBox,是一个黑匣子。但实际上对我们做家庭教育的人来说,我们要非常深刻地意识到一个问题:儿童,对我们而言,还是个黑匣子。如果我们真正认识儿童,整个世界都会不一样,整个教育就会不一样,儿童很多神奇之处,儿童很多伟大之处,我们没有认识。前段时间我看了美国的一个视频,很吃惊,美国的一个五岁小男孩,美国媒体称他为"总统专家",一个五岁的儿童怎么会成为总统专家?他对美国历史上所有总统的名字、任期如数家珍,对那些著名总统的演说,他竟然能够脱口而出。这个五岁的孩子是怎么学习的?我们大陆有一个很流行的电视节目,江苏卫视的"最强大脑",那里面有很多孩子,有些孩子会过目不忘,他为什么会过目不忘?小学一二年级的孩子,看一遍几百种商品的价格,然后拿出一件,他很快给你计算出来。这些孩子是怎么学习的?实际上很多机理我们没有搞清楚。儿童是怎么认识这个世界的,儿童的个性又是怎么形成的?我觉得这个问题对我们来说,我们必须很谦卑地承认:我们没有认识。所以在一定程度上,由于对我们教育对象的不认识,造成了我们很多教育上的失误。我们很多教育是没有根据的,是一代人一代人这么传下来的。用这样的方式去教育孩子,我们很多教育没有建立在对孩子真正的、科学的认知背景下,因为科学本身还不成熟。这个科学很有意思,人类认识世界,是从最遥远的地方开始,所以世界上最早的科学是什么?是天文学。你看看几千年摩崖石刻里就有星相观察和记录,所以天文学是最早的一门科学。然后是什么?物理学。从伽利略时代到牛顿时代,翻开了物理学的篇章。然后是什么?生物学,开始接触生命体。所以我们现在还没有进入到一个真正的人的时代,一个心理学的时代。太多的秘密等待着我们去打开,童年的秘密,我觉得我们真的没有认识它。但是也必须承认,有很多伟大的天才,对儿童有很多精彩的论述。这些论述,没有建立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之上,因为他没有实证作为支撑,但是我说他是伟大的猜测。托尔斯泰——著名的文学泰斗,他说:孩子,自出生到五岁的这段年纪,在他的智慧、情感、意志、性格等方面,从周围世界中所摄取的,要比他从五岁到一生终了所摄取的多许多倍。这是很多教育家不愿意去承认的,包括我看了以后,也是打问号的。他为什么会这样说呢,他为什么会这样去猜测?他说一个人五岁前所学到的东西,对世界的认识,要比他五岁以后所有的还要丰富得多。还有很多这样的论述,你看马卡连柯,前苏联伟大的教育家:五岁时成为什么样的人,将来也就是什么样的一个人。马卡连柯他改造流浪儿。中国大陆有本很流行的他的著作《教育诗篇》,并改编成电影。苏藿姆林斯基,这是我最敬佩的教育家。他讲过:童年是人生最重要的时期,它不是对未来生活的准备时期,而是真正的、光彩夺目的、一段独特的、不可再现的生活,今天的孩子,将会成为一个怎么样的人,这里起决定作用的,是他的童年如何度过。童年的时期,由谁携手带路,周围的哪些东西进入了他的头脑和心里,人的性格、思维、语言都在学龄前和学龄初期形成。我最近几年一直在读苏藿姆林斯基的著作,最近写了几本书,叫《大师教你做父母——对话苏藿姆林斯基》。光"育人三部曲"我就写了两本对话的书,接下来可能还要再写若干本"对话苏藿姆林斯基"。他很多精彩的论述背后,很值得我们去思索。因为在中国,传统的概念我们都认为,教育现代孩子是为他今后准备的,当下的孩子,我们并不重视,我们看重的是他的未来。但是那些教育家们都认为:当下,就是未来。我们一直倡导给孩子幸福,但是我们给孩子什么幸福啊,我们给孩子幸福是希望他当下不幸福,去达到未来的幸福。中国不是吗,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鞭子本姓竹,不打书不读,不打不成才,一打分数来。我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实际上幸福和不幸福,有四种排列组合。一种是现在幸福,将来也幸福;一种是现在不幸福,将来幸福;一种是现在幸福,将来不幸福;一种是现在不幸福,将来也不幸福。我们没有父母亲,也没有老师希望,孩子将来不幸福的,所以第三第四种可能,一般不存在。但是很奇怪,我们的老师、我们的父母几乎都选择第二个:现在不幸福,将来幸福。你为什么不能让孩子现在也幸福将来也幸福?有所学校黑板前写过一句话:人生总要长眠,何必今日多睡。就是让孩子牺牲当下的幸福,去寻求所谓未来的幸福。整个的教育,我觉得,我们对儿童的认识和理解远远不够。事实上,这些大师们的说法,和中国的一句老话: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吻合。这是中国人的思维。中国古代有很多天才的教育家意识到,童年对人生,是奠基的过程。所以一个方面,我们只能等待未来科学新的发现。未来的认知心理学、未来的脑科学,对人的进一步的研究探索。另外一个方面,我觉得,我们也要更自觉地意识到:尊重童年。童年本身是一个最神奇的阶段。有了一种对孩子当下生活的尊重,对孩子本身作为人的尊重,我们很多教育方式自然就会变化。所以在一定程度上,教育是一种信仰。一些基本理念的建立,对儿童的基本认识,或者一个正确的儿童观,是我们教育的一个起点,也是我们整个家庭教育的起点。我想这个问题我们应该有一个非常清晰的认识。恰恰是,蒙台梭利(意大利)所说的:所有的人都只考虑到儿童的将来,没有人关心儿童的现在。最近读了蒙台梭利的七本著作。蒙台梭利在一百多年前,就写过一本书叫《童年的秘密》。那个时候她就想努力地破解,而且她自己认为,已经破解得差不多了,所以她才敢写一本书,叫《童年的秘密》。但是很坦率地说,她依然只是开始去努力地揭开儿童的秘密。儿童已经揭开的秘密,和没有揭开的秘密相比,我觉得,只是沧海一粟。我们只是刚刚,这么一个矿,我们只是开采了一个小小的井口。儿童很多很多的秘密还需要未来的科学去认知、去探索。这是我想说的第二个观点。
第三个观点,父母是孩子最长久的老师。刚刚宣读顾秀莲同志贺信的时候,她引用了总书记的一句话:父母是人生的第一位老师。我曾经说过一句话,父母本身就是儿童最初的世界,他们不仅是第一位老师,实际上也是儿童终身的老师,最长久的老师。父母本身的价值、意义和对孩子的影响,我觉得我们也没有非常深刻地意识到。事实上,在一定程度上,孩子就是父母造就出来的。在孩子身上,都可以看到父亲和母亲的影子。有什么样的父母,往往就有什么样的孩子。有很多人说了,你看有很多父母是文盲,为什么能把孩子培养成博士呢?每个孩子都是一颗神奇的种子,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是他长在什么样的土地上,他可能会开出不同的花,但是在任何土地,实际上,种子都是可以开花的,那么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毫无疑问是非常深刻的,也是非常关键的。我曾经看到一个很有意思的材料,这个材料就是介绍中外的母亲,在教育孩子上的差异,我觉得很有意思,可以和大家分享一下。它从四个经典的场景来看中外母亲的教育差异。第一个场景,我们上幼儿园的时候放学回家。父母会问我们什么问题?中国的妈妈一般在孩子回来的时候说:"小宝,老师今天有没有给你喝牛奶?有没有别的小朋友打你?"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的妈妈关注的往往和身体有关,关注的是孩子的身体;日本的妈妈会对孩子说:"小宝,今天在幼儿园,有没有帮同学和老师做什么事情?"日本的母亲更关注孩子的团队精神。第二个场景在游泳馆,看到自己六岁的小孩跟别人学习从跳台跳进游泳池,这个时候他的妈妈有什么反应,因为不用担心危险的问题,已经有专门的保安和救护人员,所以跳下去肯定不会有生命危险,即使他采取不正确的跳水方式,对身体也不会有太大的伤害,没有危险。那么中国的妈妈,就会飞快跑到跳台上,把孩子一把抓住,说我的小祖宗,咱们家就你一个独苗,你别跳。中国的妈妈往往非常呵护孩子,而且是过度呵护孩子。一个欧洲的妈妈,她会回过头来微笑地看着,并且对孩子伸出大拇指,"好样的,跳",鼓励孩子去冒险。同样的一个行为,中国的妈妈,往往不会让孩子去冒险,欧洲的妈妈,希望孩子去冒险。考试结束以后,孩子拿着考试成绩单回家报告的时候,父母是什么反应?中国的妈妈说:"你的数学怎么只考了59分?你怎么学的?"实际上他大部分的学科都很优秀,都是90分以上。她的眼睛就盯着这59分的试卷,很伤心。那么法国的妈妈怎么对孩子说呢?"小宝你真棒,你考了那么多90分以上,下次把数学考90分就更棒,"是这么去教育孩子的。也就是说西方父母,更多的看孩子的优点,我们的父母,更多的盯住孩子的缺点。第四个场景,小孩子在马路上不小心摔倒,孩子趴在地上,身体仰望的时候,父母什么反应?中国的妈妈马上就很担心地对孩子说,"小宝你摔痛了没有?妈妈扶你起来。"美国的妈妈就会对孩子说:"小宝你站起来,你这样子以后怎么能保护妈妈?"从小就尽可能地要求孩子独立。我们往往更多地培养孩子的依赖性。这四个场景,在真实的场景下会如此的发生,但是想一想,大部分父母亲在碰到这些情况的时候,应该说,类似的反应还是比较普遍的。这也表明,中国的父母养育方式存在一些问题。父母比较多的是关心孩子的身体,对孩子心灵的成长,孩子人格的发展,相对是忽略的。中国孩子的父母,更多的关注是所谓孩子的明天,而对他当下是不够关注的。事实上,我前面说了,在孩子的身上,可以看到父母的影子,甚至于包括我们在餐桌上的每一句话。西方心理学家曾经专门做过一个研究,孩子们语言跟父母语言的相关性,就是孩子们在学校里说的那些话,和父母在家里餐桌上说的一些话,有高度的相关性。父母关注什么,孩子就会关注什么。有句玩笑话说,北京的出租车司机都会讲政治。因为他在那样的环境中成长起来,在京城这样氛围下,他从小听他父母讲的就是中南海的事情。有人开玩笑说,北京人吃的是地沟油,操的是中南海的心。父母亲的养育方式的确非常重要。无论在哪里,我们都离不开父母的影响和父母教育的影响力。父母不教育孩子,孩子会变坏,父母用错误的方式去教育孩子,孩子会变得更坏。所以在优秀的孩子成为优秀的人才的背后,我们总能找到和谐温馨家庭的影子。同样,一个人心智不健全的人格,我们可以在家庭中找到矛盾和冲突的因素,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在中国的家庭,父母的素养还是有待提高的,大部分父母都没有接受过科学的训练、科学的育儿知识的培训,所以中国的父母亲是经常容易犯错的。我曾经说过,司机要经过培训才能上路,如果没有经过培训,你给他一辆车到高速公路上,他肯定是要撞车的,说不定自己的生命难保。做父母的技术要求比当司机要高得多,但是恰恰我们没有经过培训,也不需要任何的认定。在台湾地区,还有一些认定机构和认定的办法,比如说对家庭教育的专业人员的认定。这些我们还远远没有健全,中国的父母经常容易犯的几个错误,第一,望子成龙,过高的期望值。中国所有的父母几乎都希望孩子出人头地。中国所有的父母亲都希望把孩子送到最好的学校里去,中国大陆有一句话: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为什么?你要在未来找个好工作就得去念大学,要进好大学就得上好高中,要上好高中就得上好初中,要上好初中就得上好小学,要上好小学这就得上好幼儿园,所以你层层加码,最后幼儿园的价码比大学的价码还高。我们这里有著名的北京红黄蓝幼儿园,幼儿园的收费不亚于大学。大陆曾经有一个很流行的书,叫《哈佛女孩刘亦婷》发行了五百万册,我们家庭教育学会的常务理事尹建丽一本书《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发行一千万,我们卢勤老师写过一本《告诉孩子你真棒》,也发行了好几百万。实际上家教书在中国大陆有很畅销的背景就是,父母亲很关注孩子的成长。但是过高的期望,几乎所有的父母亲都希望孩子成为哈佛女孩,都希望孩子进入北大清华。事实上我们知道,每个孩子是不一样的。每个孩子不一样,不意味着每个孩子有高低,孩子本身没有高低,只是用不同的标准去判定。现在我们的考试就用分数去,就用一个高考去衡量,最后只有一个英雄那么就是状元。这个做法本身是不对的。今天早晨,我们跟吴校长在讨论教育问题,吴校长介绍,台湾地区曾经有一个大学生,所有的功课加起来,18分,我当时听说台湾最低的一个高考总分是9分。18分,你想想,在大陆是典型的差到不能再差了。说的可不是一门课,高考所有的课程是18分进入大学。但这个人后来很厉害,成为一个大学的英雄。他回去以后,用在大学学到的知识,竟然把他整个家庭的产业振兴得非常辉煌。这个孩子他文化考试很差,但是他的管理才能很强。有些孩子可能文化很差,他的艺术能力可能很强。你为什么用一个标准去衡量所有的孩子。我们的父母亲往往就用一个标准——清华北大的标准、哈佛的标准来培养孩子。实际上什么是最好的教育,我一直说最好的教育是帮助孩子成为他自己。你用一个标准,用一个模式去培养孩子,最后大部分人是失败者。我们要让所有的孩子都成为英雄,唯一的可能性就是帮助他让他成为他自己。所以我们新教育提出来,要让学校成为汇聚伟大事物的中心,汇聚美好事物的中心。让每个孩子在学校里发现他自己,能够和那些最美好的东西相遇,能够找到他自己,最后成就他自己。事实上,家庭也好,学校也好,应该帮助孩子发现自己,帮助孩子成就自己,给孩子尽可能多的空间,尽可能多的舞台,尽可能多的机会,这样才有可能让孩子成为他自己。我们每个人,在座的每个人,可能你的角色不是你人生中本来应该最好的角色,只是由于各种机缘,你成为了今天的你。是不是这样?如果有更好的教育,如果有更好的机会,你可能会去拿诺贝尔奖,你可能会成为艺术大师,你可能会成为一个伟大的政治家。只是各种偶然性,我们都成了家庭教育工作者,成了在这里讨论家庭教育的人。真是如此。所以,作为父母亲来说,千万不能要求所有的孩子千篇一律,所有的孩子都成为同一个模式。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帮助孩子找到他自己,这才是最关键。第二个错误,父母亲经常犯的错误就是重智育轻德育,重分数轻人格的发展,我把它称为功利法。几乎在中国的教育中,无论是家庭还是学校,我用一句话说叫"一俊遮百丑",所谓"一俊遮百丑"就是只要你考试好,只要考的分数高,你就是好孩子,你就是好学生,父母亲就感到脸上有光;你其他再好再能干再优秀,如果分数拿不出手,父母亲就觉得很丢人,很没面子。所以在这样一种背景下,我们培养孩子往往人格的发展、品德的发展,相对来说比较滞后。我们的孩子越来越关注自己,我们的孩子越来越有各种各样的缺陷,越来越缺乏一种真正的胸怀。因为在家庭中,在学校中,所有的话语都是围绕分数展开的,我的眼里只有你:那就是分数,其他的都没有。所以环境的问题、人类的问题、社会的问题,没有人关心。老师也不关注,父母也不关注,社会也不关注。我觉得这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第三个错误,就是两极表现,要么宠爱要么冷漠。宠爱,宠爱得无以复加,冷漠,冷漠到了难以想象。这两种极端在家庭教育中都有。有的时候是从一个极端走向另外一个极端。大家可能都看过孙云晓理事长写过的一篇长篇报告文学《夏令营的较量》。中日两国,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他就发现,在父母的宠爱下,参加夏令营父母给他带的鸡蛋,鸡蛋怎么剥他都不知道,甚至还有父母怕孩子晚上睡不好觉,偷偷地睡在孩子的床下,陪着他睡。你说这样的孩子,他怎么能够成长,怎么能够独立?这样一种现象在我们的家庭教育中也都存在。前不久碰到一个大学生,他父母告诉我,每个星期孩子寄个邮包回家。现在快递很方便,邻居很羡慕他父母,说孩子又给你买东西了,孝敬父母。打开一看全是脏衣服,就是孩子每周一次衣服收集完了,用快件寄回家,让父母洗完了再用快件给他寄回来。竟然有这样的大学生。校园里各种快洗,洗衣机也很多。很多孩子生活上缺乏自理能力,非常之多,甚至于我们还发生过孩子——现在孩子独立生活——饿死。他在家里,没人给他做饭吃,父母都不在,最后就饿死。过度关心过度照顾,结果造成很多长不大的孩子。过多的限制过多的干涉,也限制了我们孩子潜能的释放。
最后一个观点,家庭教育是人真正的诞生的摇篮。一个孩子,从懵懂无知的孩童到一个独立的人,应该说,成长是一个漫长的历程。但是,家庭,毫无疑问是最重要的摇篮,家庭教育的价值,事实上我们远远没有发现。我们知道在台湾地区,他的教育行政部门里面还有终身教育司,还管家庭教育问题。(台湾)教育部行政部门还给一些教授发证书,聘请他们做家庭教育的专家。但是我们大陆的教育行政部门还没有管家庭教育。我们的各级政府里面,大多有一个很重要的力量,叫关工委。我们的关工委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但是这是一个民间的机构,我们还没有专门家庭教育的法律,也就是说没有从法律法规的角度来规范我们的家庭教育行为。所以我们很期待我们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能够在这个方面发挥作用,一方面推进我们中国大陆家庭教育法制化建设,另外一方面,推进各级政府进一步重视家庭教育,加强家庭教育的人才培养等等。
(作者系全国政协副秘书长、民进中央副主席、中国家庭教育学会副会长)